1. 地球内部各向异性

1.1 定义

1.2 不同圈层的各向异性特征

1.2.1 地壳

1.2.2 上地幔

1.2.3 D″层

1.2.4 内核


2. 剪切波分裂方法的发展

2.1 方法分类

  1. 偏振分析法
    • 利用质点运动变化提取快、慢剪切波偏振结果。
    • 缺点:工作量大,效率低。
  2. 旋转相关法
    • 将水平分量旋转至快、慢剪切波的方向,分离快、慢波。
    • 优点:准确性高,结果易校正。
  3. 最小特征值法
    • 基于质点运动轨迹协方差矩阵计算快、慢波偏振方向。
    • 缺点:对噪声敏感,稳定性低于其他方法。
  4. 最小切向能量法
    • 通过最小化切向分量能量来校正快、慢剪切波。
    • 优点:高效、可靠,是研究上地幔各向异性的常用方法。

2.2 方法发展历程


3. 剪切波分裂的应用

剪切波分裂震相示意图

3.1 地壳各向异性研究

3.2 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3.3 地震预测与火山监测


4. 壳幔耦合模式

4.1 耦合模型

  1. 简单软流圈流动模型(SAF)
    • 表现为壳幔解耦状态。
    • 软流圈顶部与底部流速差异明显。
  2. 垂直连贯变形模型(VCD)
    • 地壳与上地幔耦合变形,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一致。
    • 表明壳幔运动一致。

4.2 研究现状


5. 展望

5.1 当前技术局限

5.2 未来发展方向

  1. 密集观测
    • 建立更多地震观测台网。
    • 引入新型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算法。
  2. 多方法结合
    • 剪切波与面波联合分析,弥补垂向分辨率不足。
    • 结合GNSS研究地壳运动与应力场。
  3. 跨学科融合
    • 将剪切波分裂与地电阻率、大地电磁学等方法结合,综合分析各向异性特征。

6. 结论


Paper Link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