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hods
2.1.1 宽频带远震与近震数据
- 多频敏感性:剪切波分裂的频率与结构尺度依赖性强,数据类型决定探测深度与分辨率。
- 台站数据优势:宽频带台站记录是研究地幔各向异性的主流数据源。
- dt ≪ T 难题:典型上地幔延迟 (~1 s) 远小于主周期,导致快慢波难以完全分离,增加测量复杂度。
- 常规处理流程:滤波、分量旋转、信噪比筛选、时间窗选择及诊断图/误差评估,人工目视仍是质量控制关键。
- 常用相别:SKS/SKKS/PKS 核相与近/远震直达 S 波均可用于各向异性研究。
- 核相优势:SKS 等核相的初始极化方向已知,且分裂贡献限定在接收端路径,适用于需已知极化方位的算法。
- 极化方位获取:可通过背方位角假设、震源机制预测、波形直接测定或与分裂参数联合估计。
横向分量最小化法
- 方法核心:通过网格搜索寻找能最小化校正后横向能量(或最线性粒子运动)的参数对 (φ, δt)。
- 坐标系选择:可在 R–T 或 L–Q–T 系统中实施;垂直入射时两者等价。
- 实现流程:旋转 + 时间平移 → 计算横向能量 → 生成能量等值面并取最小值;误差由 F 检验估计。
- 特征值变体:最小化协方差矩阵的小特征值,可在未知初始极化时使用。
- Null 测量:横向能量极小且粒子运动线性;可能指示无各向异性或极化方向与对称轴平行。
- 平均策略:单条测量后做加权平均或采用误差面叠加;叠加法可增强稳健性但假设单层各向异性。
- 局限提醒:若存在垂向异质层,叠加所得平均参数难以物理解释,且会掩盖深浅层信息差异。
交叉相关法
- 方法核心:在旋转和平移校正后的水平(或 Q–T)分量上,选择能 最大化交叉相关系数(等价于最大化协方差矩阵行列式)的 $(\varphi, \delta t)$ 参数对。
-
实现步骤:
- 设定 $\varphi$-$\delta t$ 网格;
- 对每个网格点旋转+平移波形;
- 计算校正后水平分量的交叉相关;
- 取相关系数最大值对应的参数为最优解。
- Null 判定:若未校正横向能量极小且初始粒子运动保持线极化,则记为 null,含义与横向分量最小化法相同。
- 与横向最小化法关系:物理假设一致,目标函数互为互补(最小横向能量 ↔ 最大横向相关),对同一纪录常给出近似相同结果。
- 适用频段:虽多用于长周期,但在数据质量足够时,高频记录同样可用。
多通道(分裂强度)法
- 观测量:分裂强度 $S = dt \sin 2\beta$,其中 $\beta$ 为快轴 $,\varphi,$ 与入射极化方向夹角。
-
理论公式
$$R(t) \approx w(t)$$
$$T(t) \approx \tfrac{1}{2}\bigl(dt\sin 2\beta\bigr)\dfrac{dw(t)}{dt}$$
长周期近似下,横向能量随 $\beta$ 呈 $\sin 2\beta$ 规律 → 用正弦拟合求 $(\varphi,dt)$。 -
实现流程
- 计算每条记录的 $S$;
- 以背方位为自变量绘制“分裂向量”;
- 拟合 $\sin(2\beta)$ → 振幅给 $dt$,相位给 $\varphi$。
可选择 方位分箱叠加 或 单条反演。
- 优点:多记录联合利用,增强稳健性;不依赖单条波形高信噪比。
-
限制:需 良好背方位覆盖;若仅用 SKS 相,许多区域覆盖不足。
- 可通过加入深震直达 S 波改进,但需控制震源侧各向异性影响。
- 应用案例:巴西、中非单台站;日本、西藏、东阿尔卑斯台阵。总体使用较少,主要受覆盖度制约。
交叉卷积法 — 要点总结
- 背景:交叉卷积法由 Menke 和 Levin(2003)提出,旨在解决传统方法假设单一水平各向异性层的局限性,适用于地球中复杂各向异性结构的情况。
- 方法概述:通过将观测到的径向和切向分量地震记录与假设地球模型的冲击响应进行卷积,优化模型以最小化观测与预测之间的差异。
- 优点:
- 在单层各向异性条件下,交叉卷积法与传统方法结果相似;
- 能够有效区分是否需要复杂的各向异性模型。
- 应用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处理复杂各向异性模型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能够识别传统方法难以处理的深层各向异性结构。
测量方法比较
-
多种测量方法的特点:现有的剪切波分裂测量方法种类繁多,包括横向分量最小化法、交叉相关法和多通道法等。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假设、偏差、预处理步骤和误差估计程序,因此需要进行方法间的对比,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用于不同的数据集和研究目的【Levin et al., 2004;Long & van der Hilst, 2005a,b】。
-
实验比较:Long 和 van der Hilst(2005a)展示了通过数据标准化和分裂强度测量来获取分裂参数的过程,利用旋转后的径向和横向分量计算相对幅度,从而得到分裂强度。通过比较横向分量最小化法、交叉相关法和多通道法,发现多通道法在高信噪比条件下更加稳健,能够有效减少噪声对测量结果的干扰。
-
复杂各向异性处理:对于具有复杂各向异性结构或接近空分裂的情况,不同方法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分裂参数估计。例如,交叉相关法在入射极化方向接近空方向时容易产生不一致的快轴方向估计(Wüstefeld & Bokelmann, 2007)。在这种情况下,横向分量最小化法也可能出现不准确的估计,特别是在延迟时间 $\delta t$ 的估计上,通常会得到过大的值(Savage, 1999;Long & van der Hilst, 2005b;Vecsey et al., 2008)。
-
多记录方法的优势:相较于单记录方法,多记录方法(如横向分量最小化法与多通道法结合使用)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它们能有效处理空分裂或接近空分裂的情况,从而避免在表征空测量时产生的主观性误差。其次,多记录方法通常比单条记录地震图得到的分裂参数($\varphi, \delta t$)更为稳健,这在处理复杂数据时尤为重要(Wolfe & Silver, 1998;Chevrot, 2000;Long & van der Hilst, 2005b)。
-
多通道法的局限性与优势:多通道法在处理复杂各向异性时具有显著优势,能够从多个震相数据中综合提取分裂强度。然而,该方法也有其局限性,主要在于需要至少两条记录才能获得分裂参数,这就要求数据中必须有较完整的初始极化角范围,这在某些地震环境下可能难以满足。尽管如此,多通道法的这一缺点在执行分裂层析成像时反而成为了一个优势,因为分裂强度能够像走时一样进行处理,从而有助于深入了解站点下方的各向异性结构(Chevrot, 2000;Long & van der Hilst, 2005b)。
-
方法选择建议:根据不同的实验环境与数据特征,结合使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可以提高测量的稳健性和可靠性,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的各向异性时,结合横向分量最小化法与交叉相关法可以有效避免由入射极化接近空方向所带来的测量问题【Levin et al., 2004;Long, 2009】。总体而言,基于多记录数据的测量方法比单记录方法更能处理复杂环境,尤其在噪声较大或结构较复杂的情况下。
-
结论:每种测量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实践中,结合多种方法可以增加测量的可信度,并有助于区分复杂的各向异性区域。通过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并充分考虑数据的特点,可以更准确地提取剪切波分裂参数,进而为地震学研究提供更可靠的地球内部结构信息。